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理論上
Sociological Theory (1)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賴曉黎 
課號
Soc3002 
課程識別碼
305 40301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03 
備註
實習課請選社理實習上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70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1Soc300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 課程網址:https://meet.google.com/nex-uuoy-cbq ***
*** 完整課程大綱將在第一次上課的課堂上發放,請務必出席,確認修課意願。****
*** 本門課由於有討論課,需考量助教工作量,因此有修課人數限制。限社會系大三、大四學生,及已修完社會學甲、社會學研究法的雙修、輔系之大四學生。若有多出的缺額,將在第一堂課確認加簽人選。***

  在雙元革命的大背景下,誕生了社會學這個新的學門。人們習以為常的神權或傳統的秩序安排,都被質疑、批判,乃至重新提問。是的,「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社會學的分離點是:人的存在,受限於自己創造的社會條件;亦即,他必須在既有的社會條件下進行創造。通過對尼采的挪用,社會學的任務可以認作是重估一切秩序:重估蘊含的是一種發展,一種精進的精神。重估一切秩序的概念,是提醒人們意識到已存、現存、將存的秩序中的缺陷與危機,認識生命,關注創造,自我超克。通過評估與判斷舊的價值階序,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新的利益分配體系、新的生存規則。
  自社會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時,理論在社會學領域裡就有其特殊意涵。源自宗教的理論(theoria)一詞,是以一種非參與的方式觀看世界。重新面對人類社會與歷史的觀點與思想不斷涌現,這一新興學門匯聚了各種新的觀點視角以及新的解讀方式。通過嚴格性與完整性的強調,種種獨特的社會學觀點逐漸發展為嚴格系統性的觀點,這些社會學理論不僅確立了社會學的學科專業性,更讓社會學獨特的研究視角得到應有的重視。質言之,站穩社會學信念的前提,社會學理論從特定觀點出發,形成以特定角度對社會現象的系統性詮釋。
  一般而言,傳統上社會學理論以Parsons為界,分為古典與當代兩個部分,並以結構/行動的框架來安排並統整所有理論。然而,除了兩者探討主題、研究方法乃至思考取向都有不同之外,作為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難在短時間內讓大家既廣博又精通。因而,在重估一切秩序的激勵下,本課程試著將社會學理論放入權力或權能(power)關係分析的角度來進行新的解讀。所謂權力關係的分析就是突出:社會關係作為持久鬥爭,權力關係是如何、何時與為何被注意到或是想像出來?也就是說,鬥爭或爭奪(struggle or fight)被理解為一種持久性的社會關係,並且是所有權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基本事實。這個權力關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柏拉圖與黑格爾式的辯證法以及尼采式的系譜學爭議,受限於學門與時間,本課程無法達成這個使命。幸運的是,在簡化的兩種不同的分析進路中,Marx與Weber明顯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前者自稱是黑格爾的學生,後者挪用不少尼采重要的概念與分類範疇。因此,以權力關係為核心概念,本學期我們將集中在Marx與Weber分析策略的差異與分離點,並旁及Durkheim與Simmel。課程設計將依權力關係的分析視角解讀原典,雖說研讀每位思想家的時數不多也難以取得平衡,但仍希望能讓同學一窺古典社會學的堂奧。
  作為社會系必修的課程,要能讓同學初步認識社會學的專業性,課程設計有一定的要求,對修課同學並不輕鬆。過程中,要面對不甚友善的讀本、每週提問以及期末報告。本課程另設「社會學理論實習」,為同學提供方法與內容等諸多問題的協助,並有組員相互切磋、彼此砥礪,但仍希望同學能接受挑戰並盡力克服。因此,這門課非常需要你/妳的投入,也會擠壓你/妳的時間。然而,只要你/妳有足夠的耐心,當學期末看到自己的成長時,相信這一切都會是值得的。 

課程目標
待補 
課程要求
課程進行

修課同學必須分為八組,每組8人以上並推舉組長一人,以小組為單位回答每週提問。選課確定後,組長請務必將全組名單寄給老師(含系級、學號、姓名、 e-mail、網站筆名或暱稱),組長並請留連絡電話。確定修課的同學必須上教學網站,每個小組有一個討論版,即:「學期報告」版 。小組討論版建在「CEIBA教學網站」「討論區」下。所有文件傳遞、消息通知與作業繳交等,請全部 po 到小組自己的版上,並請自行備份。相關網路問題,請洽任課教師。

課程包括三部分:

1. 教師講授:
學期大半的課程由教師主要以演講方式進行,內容著重實例討論與概念分析。

2. 每週提問:
每週提問請以小組為單位張貼於「討論區」→「每週提問」版。分為兩部分:
(a) 第一部分為小組必答,是小組評量的依據。小組成員每週必須閱讀並討論文獻,之後回答當週提問。未參加小組討論的同學,請個別張貼自己的閱讀心得。小組分工與出缺席狀況請組長記錄並附於當週作業。未參加小組討論者,三次(含)以上必須與教師面談。
(b) 第二部分為個人選答,是個人作業的依據。每週有若干提問,同學請依個別狀況作答。
* 以上作業請小組統整為一個檔案,並以小組為單位繳交作業,回覆於當週提問之後。這些工作請於上課24小時前完成,切勿遲交。
** 無故遲交兩次者視同一次未交,退件需與下週作業一起補交。
*** 文本有若干篇必須中英對照,請同學特別留意。

3. 學期報告:
本學期須繳交一份小組期末報告:
(a) 1/11& 1/18 期末親自報告,小組提交並發表期末報告。除了上台報告之外,小組亦須選擇評論另一小組的報告。
(b) 報告範圍限本學期課程內容並須參考相關文獻,報告主題必須先與助教討論並經助教同意方可進行。
(c) 每週須呈現學期報告的進度,請 po 到「學期報告」版。
* 小組期末報告繳交期限:上課24小時前。小組學期總報告最後繳交期限:2022.01.24,上午9:00。

評分方式:每週提問佔 30%,期末報告佔 30%,助教評量佔 20%,個人作業佔 2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讀本請前往台大辛亥路校門口斜對面帝宇影印店購買。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2週
9/28  課程簡介 
第3週
10/0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 3》(1844),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頁219-22, 266-311, 339-65,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2,第2版。 
第4週
10/12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馬克思著, 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頁3-82 , 北京市:人民 出版社,2018。  
第5週
10/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 30 》(Grundrisse),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頁21-53, 465-510,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第6週
10/26  《資本論》 ,〈第一卷 ,第一章.商品〉,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頁39-82, 臺北市 : 聯經 ,2017,初版。 
第7週
11/02  《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頁8-116,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1,第3版。 
第8週
11/09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Ⅰ,涂爾幹著;渠東、汲 喆 譯。頁1-44, 396-424,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第1版。  
第9週
11/16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Ⅱ,涂爾幹著;渠東、汲 喆 譯。頁198-228, 285-3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第1版。  
第10週
11/23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Ⅰ,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頁37-105,臺北市 : 遠流, 2020,二版。  
第11週
11/30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Ⅱ,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頁107-89,臺北市 : 遠流, 2020,二版。 
第12週
12/07  《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Ⅲ,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頁191-271,臺北市 : 遠流, 2020,二版。 
第13週
12/14  〈宗教與世界〉,韋伯著;康樂等譯。收在《宗教與世界》,頁53-150,臺北市 : 遠流,1990,第1版。  
第14週
12/21  《支配的類型:韋伯作品集Ⅲ》,韋伯著;康樂等譯。頁1-88,臺北市 : 遠流, 1997,修訂版。 
第15週
12/28  Simmel, Georg(1950). "Sociability". in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ed. by Kurt H. Wolff. pp.43-57.  
第16週
1/04  齊美爾 著;顧仁明譯。
2001 《金錢 性別 現代生活風格》 , 頁1-71, 初版 , 台北市 :聯經出版社。  
第17週
1/11  期末報告(Ⅰ) 
第18週
1/18  期末報告(Ⅱ)